庄严佛土不可取相是此段的主旨。在然灯佛所,虽得无上菩提之果,实则自悟自修,于法实无所得。佛设此问,要在表明法无所得,是空法相。接着佛陀探讨了无菩萨庄严或发心庄严刹土之理,说明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依中观者说,佛土与佛土庄严,如幻如化,是缘起的,空无自性的,所以说“胜义谛”中是非庄严。然而无自性空,并不破坏缘起施设,世出世法一切是宛希而有的,所以随顺世俗说,称之为庄严而已。因此菩萨不应该对“六根”所接触的“六尘生起执著心,反而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正因离一切边执,经文中所谓的大身,真正观察乃是以“五蕴”假合所形成的身体,所以所谓的“大”也是不存在的。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①,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②?”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③,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④,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①燃灯佛: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等,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为于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成佛的本师。锭光本为提和卫国圣王的太子,国王临终前将国家付托给太子。但太子知世间之无常,复将国家授于其弟,自已却出家为沙门,后终成佛果,也就是燃灯佛。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有一天,见城中市容整饬,街道洁净,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燃灯佛的。于是买得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供养燃灯佛。见到佛及弟子的威仪,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滩的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掩盖污泥,让佛踏过。佛知他信证法性,得无生,所以就替他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动,等你修满三阿僧祗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②庄严佛土:庄严,有庄盛严饬之意,即布列种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将浊恶世界净化,即庄严佛土,这是以原力为本的。菩萨立大愿,集合同行同愿的道伴,实践“六度”万行功德、“四摄”的善行,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庄严佛土”。
③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胜鬘宝窟》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里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指应该无执于任何所缘的境界、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
④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音译为“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等,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安明由山”等。原为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官,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四王天则居于山腰四面。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中宝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因此山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实际未得到任何妙法。”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有怎样的看法?菩萨有没有庄严清净佛土呢?”
须菩提回答:“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非胜义中存在实有的庄严,不过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当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法生起执著心,也不应于声、香、味、触及法等尘境生起执著心,应该于无任何所缘执著而生起离一切边执的清净心。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有什么看法?他的身体是不是很高大?”
须菩提回答:“很大,世尊。为什么呢?佛说的并不是实有的身体,只不过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