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分更深入阐明正法流布的广大。先表明随说是经之处,这个地方,就应为天、人、阿修罗所当恭敬尊重的。接着表明如果能完全受持此经,则生清净心,清净心中,无相无住,即能成就第一殊胜稀有的功德,此般若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佛世有佛,及佛灭不久有受尊重的弟子在那里。有此般若经典在,即为佛在处,即为佛与上首弟子在处,也就即等于具足了三宝,佛法住世。正因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要像供养佛塔庙一样地恭敬供养。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①,皆应供养如佛塔庙②,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③。”
注释
①世间:音译作“路迦”。指被烦恼缠缚的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所以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有情众生居住的山河大地、国土等。相对于含有世俗意味之“世间”而言,超越世间者,则称“出世间”。天、人、阿修罗:全称为“三善道”。天,音译作“提婆”,又名“素罗”,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义。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这些天人所居住的处所。天界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欲,但还有色身;无色界四天,祥功更深,色身已无。人,世间的生存者,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阿修罗,又作“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等。为“六道”之一,也是“天龙八部”及“十界”之一。义为“不端正”,言其男性容貌丑陋,但女性相貌却端正。又译为“非天”,说明其果报胜似天而无天之德。阿修罗原为古印度神祗之一,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因此后世亦称战场为“修罗场”或“修罗战”。佛教沿用其传说,并说其皈依佛法。
②供养:供给资养之义,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等。即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经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亡者等。总括供养物之各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五种供养”有涂香(持戒)、花鬘(布施)、焚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则合称“十种供养”。塔: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木、砖等构造成的覆钵型建筑物,但后世却与“支提”混同,而泛指于佛陀降世、成道、转法轮、般涅槃等处,以堆土、石、砖、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凡有佛陀舍利者,称为“塔”;无佛陀舍利者,称为“支提”。庙:佛典中的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庙不同,而相当于梵语之“穴卒堵波”,即塔。
③弟子:意译“所教”,即就师而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就佛而言,声闻、菩萨虽皆为弟子,但因声闻道时人之形仪最亲顺于佛,故特称为“弟子”。此处指受天、人、阿修罗等尊重的佛的大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
译文:
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能够观机随缘的向他人宣说此经,甚至只是讲解经中的四句偈而已,那么应当知道此讲经之处,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信受奉行、诵读这部经。须菩提,当知此人已成就最无上第一稀有的无上菩提。这部经典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佛,也就有尊重佛的弟子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