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分以较量内身施和法施的功德。先示说如法受持般若的第一义谛,佛陀以假、空真三名,涵盖佛法之精要。此三句是:如来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为此经不仅示现为弟子们受持而已,所以当机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于后人受持奉行。佛陀说明此经名为《我刚般若波罗密》后,随即说金刚般若波罗密,即非有般若波罗密可得的。世间的名相只不过是世俗共许的符号,是随顺世俗,以名句文身为表示而已!同理,说法也是如此,什么也不是语言可说的,何况离相的金刚般若。同样的理由,组成世界的微尘,并没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当然也不会实有自性了!所以又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来说的三十二相亦是如此,是没有自相可得的,不过是如幻如化的庄严身相,名为三十二相罢了。通过般若、微尘和三十二相说明了世界的性空与假名!
之前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再以充满恒河沙数三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如今又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层层深入地比较受持本经及为人说法的功德。七宝为外施,身命为内施,虽然内施的福德倍胜于外施,但终究不及受持此经的福德。身命布施,除了出于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为了追求真理—求法而不惜舍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虽比外财施大得多,但还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救济。持经法施,不但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发锢蔽者的智慧,还能断自他生死,究竟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①,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②?”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释:
①微尘:即眼识所能看到的最微细者。在佛教而言,极微是指物质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为一水尘。又,微尘之量虽小,然其数甚多,故经典中经常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极多。
②三十二相:是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等。略称为“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此“三十二相”,不限于佛。具有此相者,在家必为转轮圣王,出家则必定会证得无上菩提。此处指如来具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殊胜的容貌。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三十二相”即:(一)中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轮相、(三)长指相、(四)足跟广平相、(五)手足指缦网相、(六)手足柔软相、(七)足趺高满相、(八)瑞如鹿如鹿王相、(九)垂手过膝相、(十)阴藏相、(十一)身广长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三)一孔一毛生相、(十四)金色相、(十五)大光相、(十六)细薄皮相、(十七)七处隆满相、(十八)两腋下隆满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廿)大直身相、(廿一)肩圆好相、(廿二)四十齿相、(廿三)齿齐相、(廿四)牙白相、(廿五)狮子颊相、(廿六)味中得上味相、(廿七)广长舌相、(廿八)梵声相、(廿九)真青眼相、(卅)牛眼睫相、(卅一)顶髻相、(卅二)眉间毫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称为“百福庄严”。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世尊,我们应当怎样称呼这部经?我们又应该怎样受持奉行这部经呢?”
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就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佛所说的般若波罗密,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密,而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佛再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答:“非常多,世尊。”
佛说:“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它不是微尘,才假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并非实有世界,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来认识真正的如来?”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而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并非是三十二种真实形相,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三十二相。”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和生命来布施,又如果再有人,能信受奉持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广为他人宣说,他得到的福报功德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