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相“是此段的主题。离相即离一切幻相。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的。所以执著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须菩提先是极力赞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听闻了这深妙法门者,都能成就第一稀有功德,这是因为他们能离一切妄相而清净信心,即离戏论而显得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这是更显难得了!之后的众生,也能在听闻此经后成就第一稀有功德。此乃因为他们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经后,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这可见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边地,能否信解般若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要,是否能离四相而定。
闻经后能不生惊疑怖畏而入般若海,这是第一稀有者。为什么呢?因为已透彻了解如来所说的离相第一般若波罗密。要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必须心无所著,而有了般若智慧才能心无所著。般若为诸度之先导,诸度(后五度)若无般若,皆不到彼岸,所以如来说第一波罗密。然而,第一波罗密,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密不可得。惟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讲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密”。
上文偏说布施,而此处又特别赞叹忍辱,借用行大忍辱说明离我法执。生忍、法忍、无生忍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所必学习的。菩萨只有修大忍,才能度化众生,完成成佛大事。菩萨修此忍力,能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但是忍辱波罗密要与般若相应,才能了悟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罗密。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密”。佛陀进一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明自己在过去生中,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故事,说明当时自己并没有我等四相,所以心不产生嗔恨而能大悲,能大忍!要利益众生,就应该行不执取法相、人相的无住布施。所以如来接着说: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通达非相非众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菩萨修菩萨行,唯有除灭四相,才可以契会无实无虚。若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曝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这说明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著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严无上的佛果。总括地说,将来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般若妙典,那即为如来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中,完全明确地知道、见到,能常为如来所护持,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①,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②,即生实相③,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④。若当来世后五百风,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⑤,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⑥,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⑦,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⑧。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妒忌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⑨。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①慧眼;指智慧之眼。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得的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慧能起观照,所以名为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慧眼能照见诸法真相,所以能度众生众生至彼岸。
②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之清净心。是离戏论而显的清净心,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信心乃为入道之初步,故置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之首,主旨概为信仰“佛、法、僧”三宝及因果之理。
③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实,就是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以世俗观念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这就包含“空”之意义。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为万有的本性,所以又叫“法性”,此法性真实常住不变,所以又名“真如”。此外还有“真谛”、“中道”、“涅槃”、“实际”、“实性”、“法身”、“法界”、“佛性”、“如来藏”、“般若”等种种异名。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
④信解:闻佛之说法初信之,后解之,谓之信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之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⑤第一波罗密: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波罗密”又作“波罗密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到彼岸的方法,总括而言,有“六波罗密”、“十波罗密”、“四波罗密”等分别。其中以“六波罗密”,为诸部般若经之说。“六波罗密”中最殊胜的就是“般若波罗密”,故称“第一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意译为“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以智慧照见世间的实相,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密”。“般若波罗密”为“六波罗密”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以般若为前导,不然即如盲行。
⑥忍辱波罗密:梵语为“羼提”,意译为“安忍”、“忍”等。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即认透确定事理。忍有三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嗔恚之心,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能处之泰然,叫“法忍”;菩萨修行“六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⑦歌利王:又作“哥利王”、“羯利王”、“迦梨王”、“迦陵伽王”、“羯陵伽王”、“迦蓝浮王”等。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等。佛陀于过去世修行时,歌利王为乌苌国的国王。他的行为非常凶暴恶劣,臣民们都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国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打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时,就自由游玩。在深林中,当她们见到一位仙人在坐禅时,对他生起很大信心,仙人也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着仙人在谈话,心中生起嗔恨心并责问仙人,且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刀砍下仙人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无怨恨,神色不变,不但不嗔恨,反而对国王生起大悲心。这仙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⑧嗔恨:又作“嗔恚”、“嗔怒”、“恚”、“怒”。“三毒”之一,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谓之“嗔”。嗔恨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⑨无所住心:即其心无住。无住,即无著、不执著。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这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同,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密,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密,只是假名的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支解身体,我在当时就没有心存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在心中执著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所有一切的相状,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色尘而产生心念,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的人,讲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讲怪异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会好像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心里不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爱奉行和诵念受持,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