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于生活当中,有许多潜在而未发的过去所造 的恶业,一遇因缘就会受应得的果报。但是读诵般若经者,因受持此经的功德力,所有过去应堕恶道的罪业,在现世却轻受了。这是为何呢?此乃因为持诵此经,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并能了悟四相的空性,进而能断烦恼障。因此则不再承受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有了强有力的智慧和愿力,是可以使业变质的。所以说深入般若,虚妄净尽,故曰“能净业障”。
接下来,如来以自己经历的事实,证明受持本经的功德。受持读诵,所得功德,乃属无为之慧,能了悟性空法门,或者得离相生清净心。这样的功德的殊胜,当然要比释尊供养诸佛的功德,超胜得不可计算了。
总结而言,如来显示此经,为发菩提心的一条轨道。而且与般若经的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甚深广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议的。所以,听闻、受持乃至为人解说等所得的果报,也出于常情的想像以外,不可思议!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①,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②,于然灯佛前,得什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③,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④。”
注释:
①业:音译为“羯磨”。最早见于印度的古奥义书,是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袭用的术语。佛教中一般解释为“造作”。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以身体之行动与言语表现其意志者,即是身业、语业;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称为“意业”。业生灭相续,必感苦乐等果,果是业果,结果的因即是业因。业虽由人的身口意所造,但受烦恼的支配。若造善恶之业,其后必招感相应之苦乐果报。以有业因,故招感业果;非善非恶之无记业则无招果之力。佛教所说的恶业(罪业)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五恶业”和“十恶业”。“五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饮酒,反之,则称“五善”。“十恶业”则包含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和邪见。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恶道:为“善道”之对称,与“恶趣”同义,即顺着恶行而趋向的道途。即指生前造作恶业,而于死后往生的苦恶处所。在“六道”之中,一般把阿修罗、人间、天上称为“三善道 ”,地狱、饿鬼、畜生则称为“三恶道”。
②阿僧祗:印度数目之一,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祗”等,意谓无量数或无穷极之数。此词多用于计量劫数,而计量劫数时,有“小阿僧祗劫”与“大阿僧祗劫”两种。
③那由他:数目名。又作“那庚多”、“那由多”、“那术”、“那述”等。指极大之数,有说是相等于今天的百亿,也有说是千亿,或更大之数。
④果报:由过去业因所招感的果。又作“异熟”、“果熟”、“报果”、“应报”、“异熟果”等。由于过去的业因千万现在的结果,所以叫做“果”,又因为这果是过去的业因所招感的酬报,所以又叫做“报”。譬如米麦的种子是因,家规之力或雨露之润等是缘。当来年米麦成熟时,对于之前的米麦种子而言,则是果,对于过去农夫之力、雨露等而言,则为报。
译文:
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讽诵受持,反而受人轻贱,这个人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该堕入恶道,因为现世被世人所轻贱,他前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除,他也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量无尽的劫前,在然灯佛前,曾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的佛,我全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错失过。如果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和我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数字、譬喻都无法达到的无数分之一。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中,能够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功德,我如果一一具体细说,也许有的人听到后会心慌意乱,狐疑而不相信。须菩提,应当了解此经的内容意义是不可思议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