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进一步论断“空性”和“假名”。“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的众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如来说“无众生可度”,表示佛不起心动念,而能随机缘以度众生。如果有了“度众生”的念头,便落能所、能度、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执取,也就四相具足而无法了悟生死。众生不过为五蕴积聚,是缘生法,缘生性空,若有度生之念,岂非不了缘生,执五蕴法为实有,那如来不是执有我等四相了吗?
可是凡夫并不能透彻了知这一点,以为有个真实的“我”而取妄执之念头。从空义而言,凡夫,是不见实相的异生;烦恼未断,生死未得解脱,依此而施设的假名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①,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②。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释:
①我:通常佛教中据说的“我”,大抵可分为“实我”、“假我”、“真我”三类。“有常”、“一”、“主”、“宰”等义之实在我体,称为“实我”,乃凡夫所迷妄执情的我。假我为“真我”之对称。以佛教的立场而言,所谓“我”者,实际上并无“我”之存在,仅由五蕴和合所成之身,假名为我而已,故称“假我”。真我意指真实之我,就是诸法平等的真性,不但诸佛已依此得到了归趣,即一切众生也是依此为最后的归趣,所谓“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
②凡夫:指未见“四圣谛”之理而凡庸浅识之人,也就是指迷惑事理和尚流转于生死大海的平常人。
译文:
佛再次询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你不要认为如来有这样的意念:我应当度化众生。须菩提,不要如此生心动念。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没有众生众生让如来度化,如果真有众生众生让如来度化,那么如来就落入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相状的执著之中。
“须菩提,我虽口称有我,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我,但是凡夫却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他并不是真实的凡夫,只是假名为凡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