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一分是讲须菩提开始请法。佛有十大弟子,有舍利佛、目犍连、须菩提、罗睺罗等。“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这是请法的一个仪式。大家在两边坐着,须菩提从大众中起来,然后“右膝着地。偏袒右肩”。偏袒右肩,其实我们看南传佛教的服装就可以看出来,搭衣搭上以后,右肩是偏袒着的,右肩是不穿衣服的。
佛法传到东方来,在衣着上有了改变,特别是在汉地,又增加了海青。其实在佛陀的年代,只有衣,海青是没有的。义净法师的书里讲,搭衣里面还有那种袄式的衣服,没有海青。在佛陀年代偏袒右肩,跟现在的南传僧服有一些相似。到了现在,世界各地的僧服各有不同,中国汉地的僧人用的是我们现在穿着的这种僧服,藏地的僧服又是那样的,云南那边是南传僧服,所以世界各地的僧服因为传播的时间和地域不同而不同。佛教东传到日本、韩国、朝鲜,僧人的装束又不一样了。所以僧服也是佛教发展的一个特定标志。当然,僧服不能随便改的,因为僧服也是佛制的,你不能随便改。你说,我把七衣改了吧!自己设计出一套服装。这个是不行的!装束是要统一的。特别是这个衣钵,都是佛制的。我们要明白。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向佛说话,这种表述就是“白”,“白佛言”就是向佛请示。佛对弟子讲话,在经书里面就是“告”,“佛告诸比丘”、“佛告弟子”,上白下告,向下面说是“告”,向上面说就是“白”。
“希有世尊”这是赞叹如来。“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里的“善”是好的意思,这里的“护念”就是保护的作用。诸佛菩萨的护念,就像诸佛菩萨保护我们一样。这个菩萨就包括我们的发心菩萨。“付嘱”就是叮嘱,再三地叮嘱。因为如来慈悲,说一遍,你忘记了,就再说一遍,你又忘记了,就再说一遍!所以称为“善付嘱诸菩萨”,就是一再地叮嘱你,称为“付嘱”。这是如来对众生的慈悲。
“善男子善女人”,善恶有别,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能发菩提心的男人女人。如何区别善男人善女人呢?就是看能否发菩提心,以发菩提心为标准。还有,不能因为这个人做过坏事,就说他不是善男子善女人,这样是不对的,不能把他排除在善男子善女人以外。就是看他能否发菩提心,能否回光返照、返归自性、觉察自己的过失。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明白。在忏悔文里有一段这样讲:“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就讲了发心,就要发大心!我们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发大心,大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翻译成汉文就是无上的正等正觉。为什么不翻译成汉文呢?这是对觉悟的尊重,不翻译反而更好。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金刚经的前十六分,全是讲的这个问题,就是讲初发心的众生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应住。那么我们发菩提心的众生,发心了,有一个想成佛的心,怎么成呢?这个心如何降伏呢?在成佛之前,我们这个心,没法降伏。就是因为,第一,我们不懂佛法,没有接触佛法,不知道佛法,所以无法降伏;第二,我们的妄想心比较多、比较大,而且也没有觉察到世间还有佛法存在。所以说,我们的心如何住、如何降伏的问题,须菩提提出来了。既然须菩提提出来了,那么佛就要讲,怎么讲呢?“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这里表现出佛陀的大慈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就是慈悲地护念、付嘱各位菩萨,他会给你讲。“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那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需要慢慢地细听,非常复杂,并没有直接地回答,而是一层一层地剖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讲了个“如是”,有人把这个“如是”作了个加强的解释,我觉得没必要。这个“如是降伏其心”,我们从后面的解释中开始学习。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那么,我们很高兴地听受。
今天是禅修的第二天,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个整体形势不错,整体效果、大家的面貌、大家对法的渴求是一个很好的势头。同样,我们也发现很多的居士们修行修得也非常好,也比较用功,看来我们这个三层的禅学楼,大家还是有望能上到三楼。等到楼内设施逐步地完善以后,这个一层是接引大众的,这个二层是专修的,有一定功夫的人才可以上到二层,那么真正的有一定成就的人才能够上三层。我们当时盖这个禅学楼的时候就有了这样一个设想,看来我们这个设想不是空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就这个形势的话,我们将来,这个一楼、二楼、三楼,人就比较多了,可能到打禅七的时候,我们这个三层楼里人就更多了。这充分说明一条,就是我们对法的追求,对法的渴望。对法的追求和渴望是现代人非常需要的,也是一种修行的动力,一种很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这是首次举办这样一个禅修活动,才刚刚开始,就像一个事业一样,现在取得的效果非常不错。
我们这个山上不是很热,大家都能坚持下来,室内温度也不很高,这也是成就我们修行的非常好的处所。现在是暑伏天,这个大伏的天却不热。这是地利啊!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地理环境也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对我们修行来说,很难遇的,也是一种场所的成就,所以这也是很难得到的一种情况,也是成就我们道业的场所。这也是佛菩萨的安排,这会使我们的道场、法脉越来越发达,也是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法相的兴盛。首先我们这个环境伏天不热,春天、夏天、秋天,至少这三个季度,是非常适合修行的,到了冬天如果我们暖气供好了的话,冬天在上面也不是很冷,所以说作为山上的寺院来讲,我觉得我们这个气候非常适宜。有的寺院,夏天每个寮房里面都要具备空调,我看我们这个寮房盖起来以后不用安空调,最热的时候有个电风扇也就管用了,原来我们设计的是必须有空调,怕没有空调我们受不了,现在看来,也热不到哪里。现在就已经入伏了,是暑伏天,这个环境也非常宜人,也适于修行。
我们现在继续共同学习《金刚经》。《金刚经》大家一定读了很多遍,也看了很多注解、解释,而且自己也有很多觉悟的东西。所以从这一点讲,我们是共同学习,继续深入学习,继续往能适合指导我们修行的路子上学习。其实对于佛经里的话,从古大德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既可以往广里讲,也可以往深里讲。很多学者如南怀瑾大师,对金刚经的解义,他们讲得很广,可以通过某一个问题通古博今,从古至今以及一些世间的各个思想层面的东西都会讲很多。我们在这里学习,没必要旁征博引,因为我们学习这部经,是要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解决我们当下心灵的问题,以实用为主。我们不是学文化,也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自己的心灵。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习,对他的深度、对他的广度也不必太讲究,就是要解决我们当下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