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天地
常净法师开示 义净文化 禅修天地 -
- 法雨甘露更多>>
- 越是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傲慢心越重,修行越不好的人,慢心越大,最后生大我慢。这是修行的一种障碍。 ——常净法师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更多>>
-
佛事咨询:13589008250
华严寺客堂:0533-8593541
淄博华严寺微信平台:HTHYS1
大地慈养院:0533-7289195(办公室)
-
- 常净法师开示
-
-
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六祖大师到了宝林,被当时的韶州韦刺史,相当于现在一个市长级别的官员,韶州的市长与官僚,入山把六祖大师请出来,到这个大梵寺讲法。在这里的听众僧俗有一千多人,包括官僚、包括儒宗学士,当官的、有文化的、有知识的、还有僧尼道俗等大约有一千多人,听六祖大师开始讲法。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我们说这里,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六祖大师开讲前的四句话,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来源于记载,那这一次记载,含义非常深刻。为什么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何为菩提自性?此处说菩提自性,菩提当然就是菩提心,就是觉悟的、能觉的心,就是菩提心。所谓能觉的心,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如何觉悟?为什么会觉悟?为什么能觉悟?觉悟是要有觉悟的心。所以,这才是一个菩提之心。能觉的心,就是自性里面的能觉心。我们说本来清净,既未能觉为何有清净呢?清净就是没有能觉,没有能所的。能觉不是动念、能动的心吗?那么没有能所呢?这个菩提之心本来清净,那意思说这个佛性,这个菩提心、佛性本来就是一种清净状态,为什么会有能觉与所觉的问题?本来清净,佛陀因为大慈悲之心,慈悲众生,所以起的一念慈悲心,才出来度化众生。
当然这种讲法只是一种讲法,并不能代表说到底这个实相是如何如何。这个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到底怎么去理解?这个清净心是个什么心?这个是需要我们去悟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东西。你找不到这个清净心,你见不到佛心,见不到自性,就是没成就。你什么时候找到了清净心,什么时候找到了佛心,那你就能见性了。所以,要用清净心去直了成佛。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用什么心?用清净心去成佛。所以,第一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清净心?清净心的含义是什么?然后我们如何用清净心去成佛?这就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禅法大要,是我们修习禅法的第一大要。
我们继续往下看: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我们看看惠能大师的得法由来,以及他的一些事迹,还有一些他的简历。“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就是惠能父亲那一辈的籍贯是范阳。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惯例的名称,这个籍贯范阳,这里并不能代表他就是范阳人,不是这样的。你就像义净大师,有的人说他籍贯是范阳,我觉得是不是古人在写记叙文,提到籍贯的时候,好像是范阳这个地方是出名的,就故意去放在一起渲染一下。你想义净大师的祖父就来到了济南,祖父一代就来到了济南,记载说他的祖籍是范阳的。是不是这样?我觉得范阳可能就是一个记载的需要。并不一定指他真正的籍贯。
“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就是他父亲为官被贬,来到岭南,作了新州的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父亲早去世了,就剩下老母亲和他相依为命,就是他母亲领着他一起生活。南海,指的就是岭南一带,就叫南海。艰辛贫乏,就是日子贫困,穷。“于市卖柴”。六祖为了他和母亲的生活,就上山去打一点柴去卖。因为南方一带很少烧煤,大部分烧柴,南方一带冬天取暖也是烧柴火,所以他就卖柴。生活艰辛,上山去砍个柴,糊口而已,也就是能勉强吃饱饭。“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有一个客人来买他的柴了,买他的柴以后就说,你给我送到家里我再给你钱。使令送至客店,他就给送去了。送去以后,客人给了惠能钱了,“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他拿着钱要走的时候。走到门外他看见一个人在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有的版本直接说有一客人在诵经,他在出门听到客人在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的时候,惠能大师一听此语豁然开悟,一下就开悟了。然后就问这个人诵的是什么经?他说诵的是《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就是此法从何而来?这个法是从哪里来的?“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这个黄梅就是湖北蕲州的黄梅县五祖寺。现在五祖寺已经恢复了,那时候叫东禅寺,就是黄梅的东禅寺。从那里得此法。“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忍大师就是指弘忍大师,在那里弘法。“门人一千有余。”一千多出家人,门人指的是出家人,这里没有居士,说的是常住在五祖寺这里的僧人就有一千多人。
我们看那个时候的丛林,那时的一个大寺院动辄几百人到一千人,很正常。现在有明清时代寺院里面留下的煮饭的锅,很大,一个人跳进去都看不到头顶。成百上千人在那里开法会吃饭,没有几口大锅你什么时候能做出来啊?所以那个时候煮饭的锅,跳进一个人去是看不到头顶的,这么大一口锅蒸饭,一锅饭出来就是几百斤,至少二三百斤米蒸一锅饭是很正常的,甚至还可能更多。那个时候烧火做饭是很辛苦的,一般体格不好的,做饭的那个大铲子是舞不动的。不要说饭熟了,就是刚刚倒进去水,拿那个大铲子搅大锅里掺水的米,一般人是搅不动的。那个时候在丛林里烧火做饭的师父一般都会武功,武功都很厉害。每天那样做饭去搅,确实一般人搅不动。那个炒菜锅也很深,菜铲子也很长,翻着菜炒你想得有多大劲。上千人动不动就在那里吃饭,这是什么概念?动不动就几千人上千人在那里吃饭,所以那种锅多的是。
六祖大师后来就到五祖那里干这个活,他是舂米,他连做饭的资格还没有,是饭前把那个米的皮给磨下来。我们知道是用那个石磨石杵什么的工具进行加工,那就更厉害了。你们现在没有见过那种工具,现在寺院里面早就没有了,原来那个东西是一个杠杆性质的工具,那一边是石头,这一边用人压着,一压一放进行舂米,就是这样的。还有的是人站在上面,用脚去反复使劲压。我们家庭里用的那个舂米工具,就是用一个小石头,能提起来的那种,也是杠杆作用的,不停地反复起来再压下去。南方人个子小,身体轻,他压那个石杵就很难,当时有人把腰上系上一块石头,舂米的时候腰里系一块石头,这样增加自身重量,这样就省力了。这个舂米,过去没有机械加工,都是用人工的。你想每天几千人要吃饭,常住的就上千的人,要是再开法会,来一些居士,大家都要吃饭,你想这得多少人啊?所以说当时在寺院做饭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工作量很大。而且几千人一天要吃多少米啊?南方大部分是吃米,很少吃馒头,我们北方大部分是蒸馒头吃,南方很少蒸馒头,都是煮米饭。这个米饭做起来很辛苦,要舂米,买来的米也要舂干净,舂干净了以后再去把它做熟,每天这个工作量很大。管几千人吃饭的工作量很大,光做饭的至少也要几十人吧。这是很辛苦的一个事。
“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这个居士到这里礼拜 ,听讲解《金刚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他就介绍给六祖听,说这个五祖忍大师常说:去念这个《金刚经》,就能见性,就能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慧能大师听到后,也就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我们这个版本讲的比较笼统一些,有个版本里面讲到资助六祖大师的这个居士还有名有姓。这个居士是一个富裕的人,听到六祖大师想去求法,而且他一听说六祖大师听了这个《金刚经》,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开悟以后所说出来的见解、见地,令这个居士大吃一惊。这个卖柴郎见地很深刻,他又有求法的这种迫切意愿,所以这个居士就资助了他银两,要他回去把他母亲安顿好,然后去黄梅求法学习吧。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从广东的新洲到湖北的黄梅,他走了不到一个月。到了以后就礼拜五祖,说想在这里修行。“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五祖就问他你是从哪来的?你来这里要干什么?你来这儿是什么目的?你是哪里人?这是很正常的问话,他想看惠能怎么回答。“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说是岭南人,没有别的事,是来求作佛的,其他都不求,只求作佛,回答的非常直接。这是一个问答的典故,是六祖已经回答过的。我们不要嚼舌头,去吃人家吃过的菜。你们也不要到了庙里被人问从哪里来啊?我从哪里而来。你来干什么啊?我也是来作佛,不求余物,为求作佛,千万不要这样去嚼舌头。人家吃过的饭你又捡起来吃,那能吃吗?所以祖师的东西是从心地上去建立,你去背诵人家的东西,不要这样。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面对这样一个年轻人,又长得七丑八怪的,又是岭南人,跑来要作佛,五祖就回答他:你也作佛?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你做什么佛啊?你凭什么作佛啊?獦獠是一种贬称,就像我们说南方人“南蛮子”,南方人说北方人“北方佬”,就是一种鄙称。可能当时的人称广东岭南一带的人就叫獦獠。獦獠就是长得丑陋啊,长得呲牙咧嘴。惠能回答的这句话很经典:“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惠能大师的见地,他在大家眼里是一个贫贱的人,也没有出家,也没有成为一个正式的居士,而是一个年轻的卖柴郎,去见当时很有名气的五祖大师,五祖大师门人在当时就有一千多人,一千多出家人常跟着五祖大师修行,那五祖是何等的威武。所以一个小个子南方人,长的又不怎么样,又没有什么身份和地位,去拜见五祖,见了以后说“我要作佛”。五祖就说你这个獦獠你做什么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他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我这个獦獠身虽与和尚身不同,但是佛性岂有差别呢?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五祖当然是开悟了的人,很明白这小子可不得了,他这个见地非常深,是见性的人。所以当时五祖因为身边徒众在左右,没有多说。问了几句之后,就说你随众作务吧,你去当一个小众,去干活去吧。没作其他表态只让他去干活。“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他又回答五祖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智慧不离自性这就是福田。在这方面我不需要种福田。所以说他又问:你叫我干什么呢?我不去种福田,自性生智慧,自性就是福田,我不需要外求的福田。那和尚你叫我做何务啊?听到这里,五祖一看他见地非常深刻,所以此时五祖就要有意培养他。“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你这个獦獠根性很好,你再也不要讲了。为什么不再让六祖讲话呢?不让他露这些见地呢?这就是五祖有意识地保护他,这就开始保护他。说你不要再讲了,你到槽厂去,舂米去吧。其实这个干活不一定是坏事啊,五祖大师完全是为了保护惠能。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有一个行者,就是里面干活的人,说你去踏碓吧。去柴房破柴踏碓,就是劈柴,踏碓,碓,就是舂米的那种碓子,你去干那个活去吧,这是最苦的活。这个南方都烧柴不烧煤的,劈柴很辛苦,每天都要从山上找那种能烧火的棒子,非常辛苦。干了八月有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这八个月,五祖才跟他说了一句话,说什么呢?吾思汝之见可用。就是我认为,你的知见是可以用的,但是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你的知见很好,但是我为什么不与你讲话呢?是因为怕有坏人害你,你明白这个意思吧?“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惠能也知道,所以说他不敢去堂前,不敢经常去亲近五祖,怕人觉察。
从这点也看出,当时,虽然在一个修行的道场里面,但是人心叵测,也有危险。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可怕。你想五祖那样的人,在六祖有这么好的一个见地的情况下,虽然很欣赏他,但是他都不敢让人知道。怕什么呢?怕知道有人欣赏他的时候,别人就会害他了。如果只是使绊子,这算是好的。你想几千人的一个丛林,明日醒来的时候,把你害了你都不知道怎么害的。那个时候都在深山老林里面,又没有什么衙门管。把你弄死这种事情都非常简单,所以说他也害怕,害怕有恶人害他。惠能也明白这一点。
——《禅修开示录》
文字整理:义净寺禅修中心
《六祖法宝坛经》浅说(3)
日期:2017/10/31作者:admin阅读:406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