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天地
常净法师开示 义净文化 禅修天地 -
- 法雨甘露更多>>
- 越是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傲慢心越重,修行越不好的人,慢心越大,最后生大我慢。这是修行的一种障碍。 ——常净法师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更多>>
-
佛事咨询:13589008250
华严寺客堂:0533-8593541
淄博华严寺微信平台:HTHYS1
大地慈养院:0533-7289195(办公室)
-
- 常净法师开示
-
通澈禅师:《六祖法宝坛经》浅说(10)
作为信仰作为法来讲,与众生关联不大的,他们不受用,众生不受用就不接纳。六祖这样讲,我们在实际弘法过程中也慢慢地明白这个事,至少我才慢慢有一点明白,咱讲大法《金刚经》、《六祖坛经》没有兴趣,做个大法事,放个大焰口,做个超度,把冤亲债主超度一下,回去就好啊!求财的得财,求官位的得官位,求长寿得长寿。几百人哗地一下云集了,赞叹:法师唱得太好了,超度得太好了,我出来就感到轻松了,我的冤亲债主都走了,大家都高兴,法师也高兴。
讲法就不一样了,白吃白住,再给你讲课,你来听吧?哎呀,我还没有时间呢!所以说契根契机学问很大,一个法师如果你不经历这么多,去做这么多,你怎么知道里面的问题?外行人来指责法师不讲法:你天天讲法,就像某些法师,讲得全世界的人都听,你也要讲啊,都这样给我说。一开始我想,对啊,你的建议很对,我就讲啊。讲了一段,发现这个观点错了,不是那么回事,讲着讲着把人都讲跑了。回想起印光法师讲法的因缘就很感慨。
印光大师讲法,陕西西安话很重,闭了九年关出来讲法,广开法筵:第一节一百多人,第二节五十多人,第四节剩几个人,他后来也不讲了。但是他写书很好,你来问我,我才开示,就写下来,后人把他写的东西,搜集起来编成《印光文钞》。所以说作为法师,你在弘法的历程中,自己的各种因缘,路自己去走了,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站在门外,只是说一些不着边的,根本是口头禅,不了解事实,这就是所说的外行。有人说,我们讲经太少了,现在的佛教不研究经义教理,只研究赶经忏作佛事,我们要提倡人间佛教,讲经说法,中佛协也组织过讲经团,全国各地讲经以及培训怎样讲经。
这个经就不是讲的,经是对治的,你有问题他来对治,真的把经当作学问讲,谁能听呢?还有一个问题,你讲的正统严谨依经讲义,没有意思,不愿意听,而愿意听那些讲得邪的、没有听过的,与书上的东西不一样,有新意,有创意,所以就感兴趣。所以,我们怎么讲法啊?最后我归结为讲不讲都可以,甚至讲还不如不讲,讲正的没有人听,讲邪的也担因果,也不愿意讲,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很多老太太爱学习,漫天飞的光碟都拿来看,喜欢看前世因果、附体治病等一些附佛外道之类的,执着于超度放生,愿意信这样的法。你说它不是法,信的人很多,你说它是法,它又跟佛法不沾边。又是在寺院里,佛法僧三宝在里面,就出了洋相,这样的迷惑颠倒真是没有办法。众生就是喜欢迷啊,问题就在这里。咱又没办法,原来年轻气盛,你这个邪法就不行啊!经常发表感慨,呵斥人家,后来就算了,不说了,只去行吧!在这个社会中弘法,你只有去行,身体力行,不行只是口说,没有用的。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何为智慧呢?一切处,一切时,念念不愚,常行智慧。一念迷就是愚痴的人,一念觉就是智慧的人。一切处,就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切时,就是不管在什么时间,在任何空间时间都要念念智慧,不要被迷,要有般若。一念迷一念愚,种下了恶因,一念觉可能就种下了菩提的种子。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念念,是因为人在刹那间就有一万八千个念头的生灭,人的生命都是由念来相续,念念相续就成为人的生命,也就是寿。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世人自诩修般若,说空,但是又不懂空,比如不懂佛法而在讲法,这是可怕的。“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因为般若就是智慧的心,用智慧的心做什么样的事都是般若。如果没有智慧的心,本人是愚迷的,做什么样的事也是愚迷的,口说言行皆愚迷。“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就是说,就像水一样,如果水中起了波浪,这就叫生灭,水本身就有波浪,只要流动就会有波浪,波浪就是生灭,有生灭就叫此岸。有没有波浪,水就是在流着。只是在流的时候,有波浪也好,拐弯也好,翻腾也好,不管什么形态总是向前流着,这就是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迷人口念,何为口念?就是光口念而不行,说一说算了。当念之时,有妄有非,一边口念一边妄想是非,这是迷人。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口念也去行,这就是真性,真的自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你明白这个道理,能悟解了此法,就是般若法,能这样去修行,就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不修即是凡夫,一念修行,一念的般若行,那你就是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也是《坛经》的另一个义理。要点就是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悟者即是佛,迷者即是凡夫。这里讲念,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念是由心起的,只讲念,不讲身,这也是禅法的精要之处。一念觉即是佛,一念迷即是凡夫。可能你现在是凡夫,等你一念觉以后你就是佛,处于一念迷中,你就是凡夫。我们的自性里面具足了凡夫与佛、迷与觉,就看你的用心。你的心著境就有烦恼,为什么会著境呢?我们凡夫的人自性里面包含着善、恶、真、假、虚、实,说明自性中不单单是真的东西、佛的东西,还有凡夫的东西,还有业障鬼的东西。
为什么著境呢?就是因为我们凡夫的东西出现了,把持不住就著境了。比如说鬼,你这个人整天说鬼话,就是妄语和没有影的话,为什么说鬼话?就是因为你的自性里面就有鬼,这一念的鬼就说鬼话,两个说鬼话的人走到一起,一个人会把另一个人的鬼话勾起来。比如一个人当官,另一个人附和说你这个官当得对,这两个人就相应、合拍。为什么合拍?就是他的这种鬼性把另一个的鬼性勾出来了。每个人的自性中都有这种鬼性,好的坏的都有。遇到坏的环境,你若把持不住,就能把自性中的坏的东西勾出来。比如说贡高,喜欢别人恭敬赞叹,有人说,你修得好啊,你现在不是凡人了,可能是八地以上菩萨了,这样一被人赞叹,就有了相应,我就是不错啊,晕晕乎乎的,这都是虚妄的东西。但是很难摆脱,很难不被境界所迷惑,所以要注意你遇到的环境。
最简单的,有的老居士,你喊他居士他不高兴,你喊他老菩萨他就欢喜。由于自性中具有,所以遇到境界必然会有所相应,没有办法,根本把持不住。所以六祖反复地讲,不要被境界迷惑,你要有觉悟,千万不要被虚妄的东西所转。什么叫魔?魔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你的贡高我慢、你的贪嗔痴、你的一切不好的东西引出来,你自己还不觉知,你心迷了,断你慧命,自始至终你都不知错,还要一直走下去。
虚妄的心都出来了,凡夫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总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够可以的了,我很善良啊,尽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就很难改变。认识自己是很难的,因为有虚妄的心做主。这就是一念修行一念觉的问题,觉是要自我观照的,要好好认识认识自己。当你著境就是烦恼,离境就是菩提,与现象、人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你要转过来,这是手心手背的问题,手心是菩提,手背就是烦恼,自性就是手,你的真如自性是不动的,烦恼菩提无非是觉与迷的问题,是手的两面。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大智慧,智慧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佛用智慧度人,三世诸佛都是从大智慧海里出,无住无往亦无来,无住,是智慧不住,无往,智慧也不去哪里,无来,智慧也不是来的,来往住都不在。当你有了觉的时候,用的时候就有,不用的时候就没有。在哪里呢?无住。跑到哪里了?无往。从哪里来?无来。但是三世诸佛皆从这大智慧海里流出。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需要你好好去悟,无住无往无来,到底在哪里?是不是哪里也没有啊?但是三世诸佛从中出,可以出东西,这就超越了我们凡夫的逻辑思维。
有人说,佛法是逻辑学,这是什么逻辑?凡夫的人若是执着有或没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这种思维会把你绕死的。所以说,对佛的认识千万不能从社会学的知识去认定,没有用的,一点儿不沾边,越拿出来用,越给你否定,拿出来一个东西就给你搞没了,再拿出来一个东西又给你否定了,最后搞得你什么东西都拿不出来,哎呀,我服气了,就这么着吧!这就行了,我服气了,我什么也不管了,我什么也不执著了,这就可以了,不执著了,那你就是清净的自性出来了,那个时候你才能流出清净的自性。
——《禅修开示录》
文字整理:义净寺禅修中心
《六祖法宝坛经》浅说(10)
日期:2017/11/15作者:admin阅读:56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