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天地
常净法师开示 义净文化 禅修天地 -
- 法雨甘露更多>>
- 越是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傲慢心越重,修行越不好的人,慢心越大,最后生大我慢。这是修行的一种障碍。 ——常净法师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更多>>
-
佛事咨询:13589008250
华严寺客堂:0533-8593541
淄博华严寺微信平台:HTHYS1
大地慈养院:0533-7289195(办公室)
-
- 常净法师开示
-
通澈禅师:《六祖法宝坛经》浅说(14)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哪里?都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个就是真理啊,三世诸佛,在哪里?三藏十二部,在哪里?都在我们的自性中。只是我们不能自悟而已。我们现在不能成佛,不能通达经典,通达万法,是因为我们还不能悟,不能自悟。不能自悟怎么办呢,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如果不能自悟,求善知识给你指点一下,点拨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佛法,毕竟在自己的自性之中,只是被业障迷惑而已,不能自见,不能悟开,所以一经点拨,就悟开自己的东西了。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一定要知道,若自悟者,不借助外求,你“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前面他讲,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但是,你如果一向执著必须得有善知识来指导你才能解脱,这也是不对的,无有是处。那绝对是错误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你的善知识在哪里?自心内就有知识自悟,善知识也在自心内。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他这里把善知识分为心内的善知识与外面的善知识,外缘的善知识呢,就是指引我们修行的人,能指导我们修正的就称为外面的善知识。如果你自己心突然起邪迷了,迷惑颠倒,妄念丛生的时候,即使是外面的善知识怎么指点你、点拨你、教你,都没用了。救不可得,救不了你。那怎么办?“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果你内心里边突然起了正真的般若观照,就会刹那间妄念全灭。这就是内善知识的作用。
所以说,我们修行是靠自己起正念,起这个般若,用般若观照。破除什么?破除自己的妄念,这个是非常快速的。刹那间,你的妄念就能灭了,能识自性。如果你光靠外面,你自己迷惑颠倒,你只靠外人教你,是没有用的。就像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了烦恼了,一拨一拨的人来劝你,说你要想开,你要怎么怎么。然后,你也说,我想开了,我也明白了。可是,该怎么难受还怎么难受,该怎么痛苦还是怎么痛苦,所以不管用。这个道理你也明白,你也能给人讲。可是呢,轮到自己你就难受。这也就是,外善知识怎么教授你都不管用。那怎么办呢,自己得觉悟,自己的正念起来,般若之智观照,那刹那间你的妄念就断灭了。
你痛苦的时候,你困惑的时候,谁解除你的困惑?谁解除你的痛苦?是你自己,不是别人。别人怎么跟你讲,也只是个耳旁风而已。你可能听进去,你也可能听不进去,最后解除你痛苦的还是你自己的觉悟。噢,一下明白了,我不应该这样做,我不应该这样想,我不应该这样纠结……,最后自己的般若之智一出来之后,把自己的妄念全部息灭了。所以说,导归到最后,还是自己的般若之智管用啊。所以说,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智慧观照之后,内外明彻。内心比以往明白了,对外面的认识也透彻了,这就叫内外明彻。如果识自本心,那你就解脱了,“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你解脱了,就是般若三昧,大智慧显现。什么都没有,尘劳烦恼全部都解脱了,这就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般若三昧,就是无念。那我们理解的无念是什么呢?或者有人以为无念就是没有念头。一念不起,或者念念不起,称为无念,断念称为无念,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这里讲了,无念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是什么呢?就是你用般若的智慧,得到了内外通彻,得到了解脱,没有挂碍、烦恼了。就是人世有多少个念头,人世有多少烦恼,都是在无常之中,你心不会动,所以这指的是一种念念观照的不动,称为无念。所以你有智慧,你是般若三昧嘛,每起一念,念念都在观照中,念念都在不动中,所以说叫做无念。
就像我们说这个世界是运动的,我们这个世人、凡人都这样讲,说这个世界是运动的,没有静止的东西,但是从我们这个佛法的角度呢,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静止的,没有动的东西。这从哪个方面来讲呢?他们从微观、从物质、从外面、从心外观这个世界,无论风吹草动,它都动念啊,他都起念头啊,所以认为这个世界是运动的。那从佛心常常观照的时候,是念念不起念,就是念念不动。无论你是风吹还是雨打,无论你是山崩还是地裂,念念不动,就是不动。这就称为这个世界是静止的。
这个静止是指我们心的如如不动。念念观照的智慧,就是我们心的如如不动。所以我们在用佛心来看,这个世界都是不动的。这个世界不动并不是说,它不刮风不下雨,而是刮风下雨对他来说,都是不起念的,都是不动的。所以前面所讲两个小和尚争论是风动啊还是幡动啊?六祖大师一语道破,这是仁者心动。风吹幡,就这么一个自然现象,无非就是个风吹幡,然后引起了大家的念头一动,动念了,这俩小和尚动念了。然后众人也都在这个妄念上去推测,啊,是风吹幡,还是……?我看到还有一个人,在讲解《六祖坛经》的时候,在解释这一个地方的时候,竟然拿物理学去解释这个东西。说这个风是怎么怎么来,然后又怎么吹这个幡,然后幡又怎么动,反正从物理的角度去解释。这样我想你越解越糊涂,越解释越解释不清。这就是说你本身就是妄动的一些东西。你在妄上,在妄念中去揣度这个妄念,不是返璞归真,而是妄上加妄,你这不是越解释越糊涂吗?
所以,在争论风动幡动的时候,大伙儿都在争论。哎哟,他说的有道理,你说的也有道理。这都是什么呢?为什么被六祖大师呵斥了?原因就在这里,你本身就是一个妄动,你的念头已经动了。大家呢,又是在你这个念头上,又开始加念头。头上加头,妄上加妄,然后在这里推测,横加评论,这叫佛法吗?这不是离道越走越远嘛?所以说,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在讲解这个风幡之动的时候,他也立知见,唔,从物理学的角度,说这个风吹幡动是正确的,其正确性大于这个幡吹风动,这样去讲,真叫你都没话说。
所以对佛法的理解,你一定要从心上去理解。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是静止的呢,就是因为这个,念念不动,它就是静止的。它风吹幡动,只要不动念,不就是静止的吗!它是静止的,为什么你要看它动呢?那个佛心看着就不动。那六祖大师为什么就没看到风吹幡动呢,为什么俩小和尚就看到风吹幡动呢?为什么俩小和尚一说风吹幡动,大家都说,噢!风吹幡动呢!为什么六祖大师就不为所动呢?大家争论不休,六祖大师还是不为所动啊,说你这是仁者心动啊!大家一起心动,所以这就是说大伙都被染了。
被什么染了?风吹幡动这么个东西,俩小和尚把一家人的心都染了。都在评论这个东西。这不就这么个意思吗?现在这个网络、媒体,一发布一个消息,不管真的假的,全世界就开始评论,乱腾腾的,这不就是染了么?你看我们学佛法的人,见地深的人,从来不看那些东西,没意思。为什么没意思?心不为它所动。他在那里卖东西,唱着卖,你又不买,你又不动那个念头,所以你看看有什么意思啊?没意思。这个电视剧,那个电视剧,那都是演戏,你一看那都是假的,假的世人就喜欢看。电视剧里面人家哭,下面的人也跟着哭啊,你明知道演戏,你哭什么?人在那里演戏哭,是人家死了人,你也伤心得不得了,这不就很奇怪吗?唔,这不就是被染了吗?
这就是我们这个心,妄心,被这个境,被这个虚幻的境给染了么。这人不就是这样么,总是被一些虚幻的境界给染了。所以说,这个世界,我说是幻化的,很多人不理解,说不是幻化的,那为什么电视上的人一哭,你也哭,你哭什么,可你明知那是假的,那是演戏,那是编出来的,没有这么个人,也没有这么个事。那再反过来说,真的又如何呢,真人真事又如何呢,真人真事莫非就是真的么?所以说,这些东西,你不学禅法,你不学这个大法,永远不会明白。只有你学了这个大法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说你这个心的不动,无念,非常重要。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这就是说,无念并不是断灭,什么也不想,百物不思。说你念绝,什么人念绝?只有死人才念绝。你死了,你当然念绝,你没个念头了。所以说,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你被这个法给束缚住了,这是边见,不是正见。其实,无念,不是百物不思,而只是对百物如如不动,就是不为这些百物所染。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什么是无念?不是说他没有念,而是他万法都通,万法都明白。“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了这个无念法呢,这个无念法,就是诸佛的境界啊。“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悟了无念法,你就入了佛位。所以说,在《坛经》里面讲出这个无念非常重要,是重要的一个法相,重要的一个法门。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一段话大家看,又有一个知见出来了。这里讲,我此法门,后代得吾法者,要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叫同见同行?同见,就是相同的见解,相同的知见,相同的修行方法、行为,这就叫同见同行。于同见同行,要发愿受持,如事佛故,如同事佛一样。事佛,就是做一切佛事一样,与佛在一起一样,就像佛做的事一样,如同佛在做一样。说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就是说你在禅修当中,你在此法门当中终身不退,定入圣位,此圣位是大圣位,就是佛位,就是说你定能成佛。然须传授,叫你对此法要传下去,不能藏匿。我自己修就行了,不用传,这样不行,要须传授。说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传的方式就是以心印心,印心法门。不得匿其正法。但是他这里传授也有一个条件,说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授。
《六祖法宝坛经》浅说(14)
日期:2017/12/23作者:admin阅读:57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