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天地
常净法师开示 义净文化 禅修天地 -
- 法雨甘露更多>>
- 越是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傲慢心越重,修行越不好的人,慢心越大,最后生大我慢。这是修行的一种障碍。 ——常净法师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更多>>
-
佛事咨询:13589008250
华严寺客堂:0533-8593541
淄博华严寺微信平台:HTHYS1
大地慈养院:0533-7289195(办公室)
-
- 常净法师开示
-
通澈禅师:《六祖法宝坛经》浅说(18)
疑问品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大会斋,过去供斋,供很多人,也叫无遮法会,供僧和大众。我们现在也有大斋,有千僧斋,罗汉斋,如意斋……现在也有这样的斋会。像千僧斋,至少一千多个僧人应供,一千个僧人里面或许有一个罗汉,那供斋的功德就大了。现在也有千僧斋,像五台山,僧人集中的地方就会举办。大会斋不仅仅是僧人,四序大众也参加。
“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供斋结束以后,刺史请六祖大师升座。这里“官僚士庶”就是指当官的、读书人和普通的百姓,各种的人都有。大家一起礼拜大师,这就是要请法了。“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刺史代表众人请法,弟子闻和尚讲法,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呢,现在有一点疑惑,大师慈悲,请特为解答这个疑惑。“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六祖大师就说,有什么疑惑可以问。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韦公问,六祖所说的是不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宗旨?是一个道理吗?是传承一个法旨吗?“师曰。是。”六祖说是呀。“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这是著名的一段,就是达摩初化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我这一生,又是建寺院度僧,又是设斋布施,我做了这么多事,有什么功德?” “达摩言。实无功德。”达摩说,没有功德。这个问题在韦刺史这里不明白,千年以后,到了我们这里,还是有很多人有这个疑惑。“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和尚说,真的没有功德。
“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你们不要怀疑先圣的话。梁武帝心邪,这个心邪不是指起了坏心眼,这里心邪指的是没有正法,不是修的正法。建寺度僧,布施设斋是为了求福报,不可以将福便为功德。我们一直讲福报与功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那什么是功德?就是见性、平等、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这些内心的东西称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内心的谦卑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内谦外礼这也是功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在自性的基础上建立万法称为功,心体离念称为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不离自性,应用无染,这也是功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在这里,六祖把功德的范围、内容讲得很清楚。若修功德,怎么修呢?功德包含的内容这么多,如何修呢?“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轻,是轻视轻慢别人。常行普敬,就是对一切恭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常去轻慢别人,就会人我是非不断,自高自大,那就没有功德了。“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什么是自性虚妄不实呢?就是吾我自大,自大,轻视、轻慢一切,这就没有功德。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念念无间就是常念,念念没有间断,恒念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直心,没有谄曲、嫉妒、嫉恨的心就是功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修自性、修自身这是功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这里说得很明白了,功德怎么来的呢?功德是需要自性内现,就是见性,这就是功德,见性才有功德,不见性没有功德,这个功德也不是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的。
梁武帝建寺度僧,设斋布施,这在世间来说是大功德主,大护法,而为什么达摩对梁武帝这样讲?这不是讲事的问题,而是讲见性的问题。功德来自于见性,如果不见性就不能谈功德。如果建寺度僧,设斋布施,这一切事不是建立在自性上,那是没有功德的。如果做的这些事情是本性的妙用的话,那是有功德的。有人问,建寺度僧,设斋布施,不能做这些事了吗?如果这是你本性的妙用,那就是见性之法,那就具有功德,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功德。
所以说这一切还是以见性与否为根本区别,不在事相上分别,而在见性上分别。这里又把功德内容归了很多,这些修行的内容就是要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一种自性显现的程度。
很多根机不够的人,读到梁武帝和达摩祖师这一段对话,说建寺度僧都没有功德,那我们就不做了。你不做这个做什么呢?还有的人说,是不是达摩祖师说错了?很多人都不明白。所以六祖又一次讲到这个问题,又一次解释阐明这个问题,就是自性与功德的关系。其实只有见性才有功德。见性以后那就是真实妙用,没有什么取舍、贪爱、分别了,见性的人不会有这种问题。见性是根本,当然见性功德不是说来的,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是梁武帝不知道这个道理,这不是达摩祖师的错。六祖这里说,梁武帝认为建寺布施有功德,不去修行见性,这是没有用的。从几千年下来之后,我们再看梁武帝当年所做的事,我们再去评判一千多年前的梁武帝,我们就知道功德与福德的区别了。当时可能大家看不明白,我们现在再看梁武帝与达摩的对话,就知道功德是千秋不灭。我们看梁武帝那么多年建寺度僧布施,现在大家也在做这件事。
但是这种影响与达摩祖师的见性法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达摩祖师在山洞里面壁,也没有去建寺,也没有去供斋,没有钱财布施,只有法布施。但是达摩祖师传的见性之法,流传了几千年,这是不得了的事,几千年不灭,这当然是有功德的。所以几千年下来一看,一对比,梁武帝所做的与达摩祖师所做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也看出这种见性之法的不可思议。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确实如此。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又来了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几千年来,从六祖、从唐朝就有了疑惑。那个时候的修行者,僧俗,不同的人多有这种疑惑,一直到现在都有疑惑。就是对梁武帝建寺度僧的问题和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问题一直在争论着。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认识可以区分出根机的高下。有的人认为建寺度僧是有相布施,是相,是著相,而不是见性,应该通过相去见性。有的人就认为师父叫我见性,那我不用去建寺度僧,布施设斋,我只见性就可以了。何为见性?几千年来一直有这个问题,令很多修行人产生了很多的误区,这种误区一直到现在也有。
我们对梁武帝很不理解,连韦刺史这样的人对这个问题都有疑惑,何况一般大众。所以我们凡夫一听说没有功德,他就不做了。你说东不好,他就往西;你说西不好,他就往东,凡夫就是这样。但是,真的建寺度僧、布施设斋就没有功德吗?六祖大师把功德的范围给你讲了,功德就是这些内容,功德在心法上。只是说不让你著相修行,要离相。一切法是建立在自性的基础上的,所以要离相,于相而离相,达到这个地步。就是在建寺度僧、布施设斋这些事情上,要于相离相,这就是见性。如果你著相而修,著相而求,那就是迷,迷惑颠倒,你就见不到性,没有功德,就只能求点福报而已。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
梁武帝一开始就给达摩祖师显摆,他认为自己做了很多的有大功德的事情,建了很多的寺院,著在这个相上,不能把这些事情放下。放不下,越做心里面越有东西,心里有的就是我,而且这是大我,心中的我越来越大。所以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对话中就出现这种问题,梁武帝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大我。做了这么多事情为什么放不下呢?做就做了,为什么放不下呢?梁武帝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很了不起,像“南朝四百八十寺”,十里一大寺,三里一小寺,到处是寺院,僧人也很多,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掉到了有为法里,没有达到无修之修,没有达到无修的境界。用有修的心做的事情,所以有生就有灭,这是一个常理。这个放不下就取不了证。放下是关键。
《六祖法宝坛经》浅说(18)
日期:2018/2/24作者:admin阅读:64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