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参问:关于“亲口所说”
禅师开示:我们现在看到的经文,说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所讲的不是汉语,肯定不是中国话,至少是梵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梵文是需要翻译的。梵本经文是当地的印度人所编辑,或者是根据释迦牟尼佛年代的那种佛教义理编辑出来的。因为有几次结集,比如说,有三次大的结集,这种经典的结集,这是大家公认的。第一次结集,(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历史,是需要考证的,这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说法。)第一次结集,是在释迦牟尼佛入灭后的第二年,或者入灭后的几个月,就开始结集。由阿难述说,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是不是这样的?当然,现在的历史是这样认为的。第二次结集,是一百年以后的又一次结集。那么,这些结集的本身,包括在结集的过程,这里面就有很大问题存在了。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是不是佛说的,或者佛亲口所说的?第一次结集,我们从教义上来讲,那是原始教义。就是我们现在学术界也把这个佛经,从原始教义、小乘、大乘、密教,从这样一个发展时期,然后东传、西传。他是这样一个时期又一个时期发展完善的,教义是这样出来的。这里有很根本的一个问题。如果第一次结集真实存在,那也是结集的原始教义那一类。甚至,一百年之内发展的,也是原始教义。绝对没有后来的小乘、大乘、密教,这样的发展。在当时,是绝对没有。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肯定不是佛所说的。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后面发展的经义,一定是在佛当时所说的义理宗旨下完善的。这也不能说,这不是佛说的。这也可以说,这也是佛所说的。就是在佛所说的范围内,你再补充他的思想,你再完善他的思想。也许,佛只说一句经文。但这句经文的诠释、补充、完善、发展和演绎,这一套可能就由后人完成了。
所以,原始教义与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现在的华严宗、天台宗,原来哪有这些?包括禅宗,原来哪有这些?没有。到了中国以后,大乘佛法的发展,又有律宗啊,八宗的发展。在印度哪有这一些宗?没有这些东西。而在印度又是瑜伽行派、中观学派……又是那一套。而且,各个时期的思想学说不一样。虽然,都说是在诠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其实,是不是诠释所说的经?这个经文本身有没有问题?
我们现在一定要认为,释迦牟尼佛的佛经,不能是指他一个人,应该是一个集体的著作,应该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集体的智慧结晶,化现为这一个人这样阐述。不能认为,佛教的思想就是释迦牟尼一个人的思想。绝对不能这样认为!我们说佛经、佛法的思想,一定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智慧结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像孔子,他的思想,现在说的儒家思想,不是孔子一个人的,而是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综合形成的。它有它的发展,有它的演绎,也有它的补充、完善,甚至修改,有这样一个过程。在实践当中,把不符合真理的地方,不符合现实的地方,逐步地排除,经过整理、补充或者修改这样完成的,绝对有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是要经过千百年来论证的结果,就是别人攻不破你。别人攻不破你的时候,他才能传下去。为什么说佛经有它的发展期?一开始,从原始教义来说,无种性的人没有佛性,是这样讲的。原始教义应该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铁定是释迦牟尼佛年代的这种思想。但是,这种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现出是不完善、不圆满的。所以,最后这一条没有了。在很多佛教的著作理论当中,没有了。随着佛教的发展,这种思想没有了。发展到众生皆平等,皆有佛性。最后,发展到无情、有情的同圆种智,就是无情的众生也有佛性了。原来是没有这样讲的,包括前边的中国佛教里面,也不讲无情众生有佛性的,只讲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是排除在外的。随着后来理论的发展,无情众生也有佛性了。到了华严境界,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入华藏玄门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论完善呢?这就是说,佛经本身从客观上来讲,它是大家真理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个人的学说。但是,在信仰的基础上,为了他的圣量性,他的神圣性,这种信仰的不退性,所以,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样,以佛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具有圣量性,这样更能坚固,对人的信仰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真正的对理论阐述,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所以,在学术界经常也有争论。比如说,《起信论》,这种思想就是中国人的思想,怎么可能是马鸣大士那个年代讲出来的呢?那为什么写出是马鸣大士著的呢?包括《楞严经》,说这种词语、这种提法,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思想,为此而提出了质疑。但反过来说,这东西不是吗?如果这个不是,历史上哪一部经是佛亲口宣说的?谁能见证呢?这种历史是不可见证的。而且,因为印度本身没有历史,更很难见证这些东西。
所谓的三次结集,是不是有那一回事啊,你怎么证明就有那一回事?我们现在有文字记录的,只能追溯到七八世纪。那个年代,是有历史考究的。再往前,根本就没有历史考究。公元前后,印度哪有历史记载啊?至于说公元前,印度更没有历史记载啊。追溯到跟孔子同一个年代,公元前四五百年那个年代,印度哪有历史记载啊?所以说,真正的佛教发展兴盛,有了陆续的记载,那是在公元以后,甚至说五六世纪、七八世纪。
而在印度,佛教后来更多的不是看佛经了,而是看论著,就是这些大德的论,龙树菩萨还有一些大祖师的论著,都是看这些论著。包括中观学派的,瑜伽行派的,还有唯识等等,大部分是学这些。再到了后来,就到了密宗部的一些,接上了密经的一套了。为什么佛教也是在印度灭亡?有它的一种自闭性,可能因为它这种理论太深奥了,很难以理解。而且,对老百姓来说,这种理论的深奥,不到一个博士学位以上的人或者出家人究其一生的精力,都研究不透这个东西,一个宗派都研究不完。这种繁琐的理论研究,已经与社会民众脱节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所以,对信仰来说,一点儿用也没有。你研究的再深,有什么用呢?又不是当科学用来研究原子弹、氢弹。他就是一个思想,思想在这个社会进程中,它是慢慢地有一个逐步提升、发展的阶段,不是说你今天想到了什么,这个民众思想,唰一下就成了什么。所以说,我们佛教有的时候,这个思想很超越,太超越了,超越到太繁琐了。
禅宗为什么后来风靡全国?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考虑那些繁琐的东西,当下给你截断,直指人心,以明心见性,去除贪嗔痴,保持清净心为主。去除你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克服一些习气毛病,直接修这个东西。所以,禅宗不去推广研究繁琐的理论。禅宗里面不讲究,研究这个论那个论。包括现在藏地的,就是看好多论,首先学习大块头的论著。原来,中国佛教的华严有多少论啊,天台有多少论啊,天台有三大部五小部,华严也有几大部。所以,禅宗就直接不要看那些东西,直接修自己的心性就行了。
所以,我觉得佛经,还是那句话。就其真理来讲,符合真理的,就是佛说的。这个佛,不是指释迦牟尼一个人。它是多少智者,智慧的结晶,化现成一个人,这是信仰的需要。所以我觉得是这样。这个在信仰的基础上,没必要去追溯这到底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你要追溯到释迦牟尼佛那里,《金刚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无法可说。你去释迦牟尼佛那里,也没有人记。说第一次结集阿难记,我对第一次结集,都非常怀疑它的真实性。为什么?既然印度是一个不讲究历史记载的这么一个民族,这么一个国家,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刚去世以后,阿难、迦叶这群人就想记载历史了?非常怀疑。所以说,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人都没有记历史的这个习惯。释迦牟尼佛一去世以后,阿难、迦叶就想起来记历史?当时就召集人来,就开始记,然后你一说点、他一说点就开始记成为一种历史记载?不足为信。反正,至少我是怀疑第一次结集的真实性。但是,人得需要逻辑思维,得有信仰的高度啊。所以说,历史就写上有几次结集,然后把佛经的源头给顺下来了。他是不是真实的,我觉得也不一定真实。但是,如果说不真实,那不断了大家的慧命了吗?不是佛说的谁去学啊。所以,谁也不敢说这是不真实的。十个人就有十个人说,这绝对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也是必定说,这一定是真实的,就是佛所宣说的,这是真实的。后来,《金刚经》里面也讲到这个问题了,绝对不能说断灭法。这个法本无法。(选自《禅修开示录合刊(一)》通澈禅师答疑开示部分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