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参问:请问师父,天台宗的童蒙止观和禅宗的打坐是一样的吗?
禅师开示:完全不一样。我们只说童蒙止观,其实就那几个观。所谓的童蒙止观,是智顗大师为接引他哥哥所述。他哥哥也想修佛法,只是脑袋比较笨,他修这个摩诃止观,会闹不明白。摩诃止观是心与外界的融合,这是观虚空的心内心外的一种大融合,心相的寂空,他哥哥感觉不到。所以在这个因缘下,智顗大师给他哥哥说了个童蒙止观。童蒙嘛,就是小孩的、小智慧的这种修法。按这种修,也就是像幼儿园的课程。童蒙止观传到后世,就是为了接引初学者。童蒙止观的观修,在我们大乘禅修里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天台宗创建于隋朝,智者大师在隋初就创立了天台宗,到初唐天台已经确立了。而禅法应该是在唐后期,因为六祖大师去世以后五十年、六十年,到了菏泽神会那个时候,赶上安史之乱了,安史之乱是在唐朝的中晚期了,所以说六祖禅法至少是唐中期,所以说天台宗的创立远远的比六祖禅宗的创立要早。所以现在所说的参话头,——我们其实现在也只是在这里静坐,还没有用上功夫。——到了后来的禅法里面的,有了参话头。六祖接引慧明法师的时候,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慧明言下大悟。这个就是话头的源头。所以后来我们学禅,一直就是参话头,以参为主,后来参“念佛是谁?”大家都在念佛的时候,出现了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这些念佛祖师的出现,他们的推行,使念佛法门大兴。所以后来参话头一直参的是“念佛是谁”,那就是说修大乘禅法的是以参为主,参“念佛是谁?”就是让你参你的本来面目。话头是什么呢?不来不去,不住不往的这么个话头,一个无影的东西,把它作为你参的一个引子,就像我们吃药的药引子。为什么不叫话,而叫话头呢?话头就是药引子的意思,有的东西为什么不叫药,而叫药引子呢?就是这个意思。它本身不是话而是话头,他本身不是药而是药引子,就是用这个东西往外引,用这个话头往外引,引你什么呢?引你这种智慧的思维,引你这种智慧的显现。让你打断这些常规的思维,没有这些思索,然后自性流露出来的一种体现,一种认识、一种知见。这就叫参话头,这就是参。问你念佛是谁?并不是说问你念佛的这个人是谁?你说念佛是我!念佛是他!念佛是虚空!并不是问你这个问题,而是个话头,是引你,让你去参,让你横断截留,把思维给你截断,从自性中流出,不通过六识,不通过意识思维,最终要达到这个目的而叫你去参。什么时候参不透,什么时候就不算完,白天用功、晚上用功、大夜参、小夜参,黑天参、白天参,天天让你参,就是要打断你的思维,让你自性流露的智慧出来,所以这才是大乘禅法的参法。
而止观不是这样,比如说数息观、白骨观、不净观,咱们拿数息观来讲,数息就是要你把所有的精神、意志要住到这上面来,数息,鼻子呼吸的气,出来有多少?进去有多少?由粗重慢慢变为轻微,你真的从意识中能够数清有多少气出来,有几丝有几缕的气出来,最后能够从意识上达到这种分辨,目的就是让你专注于一念,专注于一心。就像那个不净观,观人的污秽八糟的东西,不净观也是教你破我执,不要对身体太执着,达到破我执的目的。白骨观,透过人的美好的面目,观他的白骨的可怕,第一可以消除你的恐怖,第二达到对人的色相的不贪恋,主要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说这就是止观,观一些东西,这个与禅没有关系,修行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修禅是参话头,话头其实是没话,只有话头没有话,其实就是参悟出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的本觉智慧流露。而止观不是,它必须有一个东西出来,哪怕这个东西是虚构的,去观,通过这个虚构的东西,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是有相的一种修为了,所以它叫童蒙止观。当然到了摩诃止观,大止观里面,把这些有相的东西都去除掉了。对于这个止观我们原来都讲过,包括童蒙止观、摩诃止观,天台宗我们都讲过,天台宗的一些基本教义,原来我们对各个宗派都讲过,什么天台、什么禅的六个宗派,什么华严的基本概述。还是一个结论:可就是没人听进去。当时听的都是老太太,她们听不懂。可是老太太们非常虔诚啊!
现在有个问题就出现了,听经的,参加佛事的,大部分是老太太,她们听得都非常认真啊!你讲多长时间,她坐那儿能听多长时间,也非常准时,你没到她早早地坐那儿等着你,听你讲课。问她讲的什么?说我耳朵聋啊!我听不见,所以这种情况很多。所以说,越是上了年纪的越是什么也明白,恭敬法,她自己听懂听不懂不要紧,但是她这种精神非常好。你看华严寺慈养院的老居们,七老八十的,天天上早课,一天不拉。她都喘不动气了,还说:不行,我得去啊!天天拄着拐棍上早殿,一堂课都不拉。她宁愿站在那儿,看着佛像,听着击鼓敲磬,这种精神非常好。现在你看寺院里面参加佛事的,大部分是这些老人们。他们也有时间,老人们心里也寂寞、也孤独,参加这些共修活动呢,他这个内心感觉到很慰藉。坐在那儿他想他的,绝对是他想他的,反正他就喜欢人多啊,只要人多他就愿意凑堆儿,非常的准时、按时,这也是众生的一种习气、一种习惯。
所以说,我们对各宗派简单的一些教义,也包括唯识啊,这些东西都讲过,包括净土宗的五经一论,《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疏钞》,《往生论》等等,这一套的东西全部精研过,特别是对阿弥陀佛净土五经,我专门研究过,我就看看,念一句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往生?说的靠谱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专门去潜心地研究,一部经一部经地看,然后就参考资料,最后得出的结论确实是这样的。包括这个《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包括这些经典里面所讲的,确实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包括带业往生这个观点。特别是人的业障很重,犯了五逆重罪,乃至十恶不赦之罪,最后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我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净土经的理论来讲,确实是可以往生的,可以带业往生的。只要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乃至你命终以后,有人能给你做一点佛事,或者你临命终时能听到一句佛号声,或者是种诸善根的佛子,都是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经里面确实是这样的宣讲的。我一开始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但是经过深刻的理解以后,确实是这样。所以说,对佛所说的经不要怀疑。
后来的莲池大师其他净土大师,当时他们都是禅师,他们那个年代是禅宗统一天下的,所有的净土道场念佛也是在修禅,也能见性,他们是这样讲。不像现在,说坐禅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认为打坐、坐禅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是净土兴盛。在莲池大师那个时候,那是禅宗兴盛,莲池大师推广的是,说你念佛也是能见性的,所有他宣讲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他把这个弥陀与自性连到一起去讲,他把这个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跟心连到一起讲。这样讲了以后,才有了清朝以后的禅净双修,到雍正皇帝那个时候提出来禅净双修。当然禅净双修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各走各的路。当然是有这个提法,这都是佛教法门的发展的历史,不管怎么发展,我们要对佛所宣讲的经毫不怀疑。只是我们当时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你可以保留。想不懂的、想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保留,你慢慢会明白的。
我一开始对净土宗的宣说方法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这怎么可能啊?但是你真地深入进去以后,读进去以后,你不得不承认这是正确的,不违背《金刚经》的义理、不违背《坛经》的义理的。《金刚经》说:于一切法不说断灭相。其实《阿弥陀经》,净土经里面所讲的东西,不一定是执有的,而是把你这些妄性的东西,化为一个真实的东西安在你心中,让你心里安稳以后,得到自性的显现。你比方说,“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你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诸佛所有的接引,都是一种美好的佛性的、自性流出的正的东西安在心中,你只要深信了佛法,自然这些东西都能安稳在心内,自然就会去除一些虚妄的东西。这是一种接引学人的方法,这是一种法门。
我们禅宗呢,也是一种法门,我们通过参来启发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来战胜自己的虚妄,这是禅法的一个法门。那净土呢,他是运用虚化的、美好的、自性流露出的正的这种东西安在你心中,让这些东西去战胜心中的虚妄,然后再启发出你的智慧,得如来之智。当个人的理解有了偏差,再加上有人在宣说的时候有了偏差,会造成一些误解,只是说他没有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说,不需要在这些法上有争议,因为佛所说的法绝对是正确的,不要有任何的怀疑。有任何的怀疑,那是你自己的所知障。(选自《禅修开示录合刊(一)》通澈禅师答疑开示部分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