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艺术
-
- 法雨甘露更多>>
- 越是没有修行的人,这个傲慢心越重,修行越不好的人,慢心越大,最后生大我慢。这是修行的一种障碍。 ——常净法师
- 在线留言
- 联系方式更多>>
-
佛事咨询:13589008250
华严寺客堂:0533-8593541
淄博华严寺微信平台:HTHYS1
大地慈养院:0533-7289195(办公室)
-
- 佛教艺术
-
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讲梁武帝萧衍与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磨的一段对话。达摩祖师在普通元年(520)泛海来华,次年十月到达建康,武帝见后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磨答:“并无功德。”武帝惊曰:“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达磨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达磨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武帝连连碰壁,心中不快,抛出一句:“在朕面前是何人?”达摩更绝:“我也不认识。”因话不投机,达摩祖师便离开江南,一苇渡江到了北魏。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生曾三次舍身同泰寺,造寺、度僧无数,于中国佛教事业有大贡献,居然无功德,岂非怪事?其实,这是梁武帝没有搞清楚福德与功德的区别造成的误会。福德是有为有漏之事功,只求为善得福,与开悟之道无涉,所得最多不过人天果报;功德却是无相的清静行,《大乘义章》说:“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梁武帝的学佛,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希望通过护持佛教而得到江山稳固、传之万世之结果,太过执着,破不了“我执”,离《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境界相隔悬远。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评论梁武帝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关于功德,六祖又说:“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梁武帝修的是福德,其实福德与功德非泾渭之别,关键在动机与心态。同样是修庙,就有两种境界、两种层次:如果你只是为求得个人之功利,那只是修福德;如果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那就是修功德,也就是修行了,因为修功德与修行皆以破生死、得涅槃为究竟。就峨眉山来讲,一千多年来,历代僧人在普贤行愿精神的感召下,以“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和行动,造像建寺、修桥铺路、植树造林,不仅使峨眉山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贤菩萨道场,也为世人建成了一座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天下名山,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明代别传禅师,在卓锡峨眉的三十五年中,集资整修铁瓦殿,创建新殿;铸普贤铜像一尊,铜佛六十五尊,供奉于金顶;又在白水寺建伽蓝殿,铸铜佛像三尊;并先后铸铜钟三口,一置白水寺,一置永延寺,一置圣积寺老宝古楼(即后来列为峨山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现置报国寺对面之凤凰堡);后又在白龙寺周围按《法华经》,以字计株,广植杉楠69777株,后人称“古德林”。别传禅师是峨眉山僧人的典型代表,他对自己的行为所作的解释“吾宗本无言说,三藏法宝,尚系糟粕,更饶舌何益”,体现了禅宗宗旨,也是对福德与功德、修庙与修行关系的最好诠释。
修庙就是修行,修庙就是修六度。六度是大乘行者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方面:
一、在修庙的过程中,修行者需全身心投入这一事业中,这是以身心布施;所建成的寺院能让信众产生清净、庄严的崇高感,佛像“以像表法”,使众生能领悟佛法的真理,转迷成悟,这是法布施。
二、修行者需严守戒律,方能法相端庄,身口意清净,得到诸佛菩萨加持与十方檀越护持,弘法梵宇方能建成,同时,有修行者之庄严清净方有寺院之庄严清净,此谓“相由心生”。
三、修庙乃大事业,阻碍必多,修行者遇挫折毁谤,应不怨不怒,心自安之,外忍风、霜、雨、雪,内忍七情六欲,如此志向坚定,不畏困难,方能成功。
四、修庙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有精进的精神,精谓精纯,目标专一;进谓前进,竭力实行,不可懈怠,需数十年如一日,方能成就大业。
五、禅定即“心注一境”,强调内心的高度专注,禅宗讲“禅不为坐”,“行住坐卧皆是禅”,弘法、利生、办道也是行禅,修庙即修禅,日常的修建事务就是参禅悟道之途径,拿曹洞宗的“默照禅”来讲,“默”就是对建寺造像具体事务的高度专注,“照”即是在日常事务中多闻熏习、修炼心性、提高智慧、观照本心,将禅的精神融入到修庙的具体行动中,才能成就弘法利生的伟大事业。
六、智慧即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的般若智慧,对修庙者而言,这是修功德而不是修福德的关键,这种智慧的表现就是三轮体空:无能修之人,无所修之物,无所修之行。如此悟透三轮体空之修行,最为清净,亦最殊胜,如《金刚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除了般若智慧,修行者还应具备世间智慧,需博览群书、有远大学识、历练世故,方能圆通万事,达成所愿,如明代妙峰禅师一生造像、修庙、建塔无数,曾为峨眉山建设铜殿及渗金普贤菩萨像,他在筹集资金的能力、工程管理的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均都有过人之处,被尊为“佛门鲁班”,这说明世间法不碍出世法,只有二者圆融,相互增上,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道场为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度化十方之地。中国佛教历来重视道场建设,二千多年来,无数名寺、大寺以及更多的不知名小寺在中华大地纷纷建立,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数高僧大德以修庙为修行、以修庙为修禅,精勤实践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走上了追求解脱的道路,其无量功德将永为世人景仰!
(文章来源: 峨眉山大佛禅院)
修庙与修行
日期:2016/9/9作者:admin阅读:832 次